夏商周时期服装(夏商周的服饰文化)
1. 夏商周的服饰文化
襦裙
女式汉服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襦裙属于 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由于身材丰硕,中唐女服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唐代大袖衫
簪花仕女图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
圆领衫
圆领衫
隋唐时代也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 圆领衫。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圆领汉服变体的盛行并不代表传统右衽交领汉服的消失。实际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在如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大襟右衽交领这种汉服为主,宋明类似。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圆领衫是男子重要服饰之一,那时候圆领衫多是窄袖。到了宋朝,圆领衫出现方袖,由于当时崇尚节俭,所以那时圆领衫色彩比较单一。相比之下唐朝圆领衫较为华丽一些。到了明朝圆领衫更进一步,在肩膀上出现了代替系带的铜纽扣。明制圆领衫还有部分琵琶袖。且穿圆领衫、戴乌纱帽、着长筒靴、束腰带成为明朝官员正式上朝服饰。这时官员的圆领衫出现了表示等级的禽鸟走兽图案。明朝时圆领衫已经不是主要的男子常服了,由于明朝新郎在结婚时穿九品圆领衫,所以新郎被称为新郎官,这一称呼一直留到当代。
2. 夏商周的服饰文化有哪些
首先都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主脉,天人合一,敬畏天地神明、重德行善。说周人不信神不对。商凡事占卜,周人信神程度差一些但依然是信神的:祭祀、战争都要占卜,成人礼选日子、选主持人的时候就要占卜,很普遍。占卜的基本作用就是决疑,问神决疑,卜、蓍是两种与神沟通的工具。这在《尚书》、《礼》里面有大量的记载,还如斋戒后在祭祀仪式上奏乐致神降临,只是近现代意识不承认罢了。
商周都建都在古中原地区,也就是黄帝早期活动的地区(嵩山一带),建都都在洛下,这也是华夏衣钵的共同选择。从文字看,周先是一脉继承了商,后又依据典籍回归上古文字,最后形成了融合。礼仪上也是。王子朝奔楚导致上古典籍流向民间,直接触发了春秋百家争鸣,其实是上古文明的再度传出与弘扬。相比商,周是在前面朝代沉淀的基础上集大成,更成熟。
区别在于朝代特点、具体特色,为“纬”,但“经”不变并愈发成熟。“改正朔、易服色”:改的是元旦的起点而不是整个阴阳合历的本质;服饰“上衣下裳、交领右衽”不变、盘发戴冠不变,变的是颜色、款式细节。同样道理,包括陶器等生活器具、制度等其余的所有方面,变的是局部的具体特色,文明结构不变,核心、主轴不变,各朝带来自己的特色,华夏文明因此不断创造繁荣而深厚、而丰富多彩。
3. 夏商周 服饰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大衣: 深衣、襜褕、圆领袍、衣裳、袿衣、袴褶、裲裆、半臂、褙子 外出、礼衣
中衣: 襦裤、裙襦、反闭、中单、曲领 衬托、保暖
小衣 : 汗衣(汗衫)、褌、犊鼻褌、肚兜 贴身衣服
从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袴)、“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通裁”制(长衫、外披)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
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
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着裋褐(上短衣,下长袴)。
汉服是通过夏商周最古老的衣裳变化而来的,连裳或者深衣本来是公卿诸侯燕居的穿法,自汉朝以来作为第一礼装。
【服饰】
式样可以是花卉,如:金芍药,黄鹤翎,金孔雀,侧金盏,莺羽黄;月下白,玉牡丹,玉宝相,玉玲珑,一团雪,貂蝉拜月,太液莲。碧江霞,双飞燕,剪霞绡,瑙盘,紫罗繖。美人红,海云红,绣芙蓉,胭脂香,锦荔枝,鹤顶红。淡红色的有佛见笑,红粉团,桃花菊,西施粉,玉楼春。
4. 夏商时期的服饰
在黄帝以前,人们穿的是兽皮或麻葛短衣,衣服的作用就是御寒遮体,没什威严庄重可言;即便黄帝的正妃嫘祖教人种桑养蚕,制作了丝绸,人们开始穿上丝绸衣裳,其实也称不上多威严庄重,只是衣服变得更舒适好看,美化了人的仪表,取悦了人的感官而已。
然而,自黄帝将衣裳作为一种礼仪与制度教化天下后,此时的服饰才有威严之仪、庄重之象。为提升服饰的地位,达到“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目的,黄帝赋予衣裳博大精深的内涵,将衣裳与“诸乾坤”相提并论。
据《易经》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此时中国的服饰,开始与中国的政治伦理和礼乐制度挂钩,人也开始以服饰区分尊卑等级。
据《九家易》记载:“黄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黄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虞翻曰:乾为治,在上为衣。坤下为裳。乾坤万物之缊,故以象衣裳。乾为明君,坤为顺臣,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故‘天下治’。盖取诸此也。”
黄帝制定服饰制度,“垂衣裳”,“治天下”,从此开启了中华的汉服文化。到尧舜时,服饰制度进一步完备,尤其是“服章”,与日月星辰等对应,形成十二章纹。
这十二种章纹,是古代天子之服绘绣的十二种图象,即五帝时期的“十二章”制度,分上六章,即: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上六章;裳绣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称下六章。详见下图:
据《尚书•虞书•益稷》记载,舜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这种“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服饰制度,始于黄帝,备于尧舜,经夏商发展,至周定型,一直沿用到民国之前,持续了近五千年。
所以,不单是商朝的服饰威严庄重,当服饰被作为礼制教化天下后,各朝的服饰均如此。
不过,各朝服饰的主色略有差异。譬如夏朝尚黑,商朝尚白,周朝尚赤;隋唐以后各朝代始以黄色为尊。 由此可见,汉服的威仪,与颜色、款式无关,而是与各朝代制定的服饰制度与礼仪制度有关。在汉服的历史上,只有有身份者才能带冠,平民只将发髻包在布巾中,所以士大夫称为“衣冠”,而平民则称为“布衣”。
中国是“衣冠上国”,是“礼仪之邦”,之所以古称“华夏”,皆因汉服所展现的这种既“威严庄重,又文质彬彬、华彩斐然”的形象,以及所彰显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礼仪文化。据《春秋左传正义》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汉服有多“威严庄重”,从孔子的门生子路宁死也要捍卫汉服威仪的典故中即可见一斑——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在卫国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时,遇到卫国发生宫廷政变,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参与战斗,被人挥戈击断冠缨后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因而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并剁成肉酱,成为捍卫汉服威仪而死的中国第一人。
5. 夏商周的服饰是什么样子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6. 夏商周的主流服装
衣:衣服穿兽皮,后来有了桑麻织的衣服,再后来穿丝织的
食:吃的是五谷杂粮和一些可食用的野草,但没有土豆地瓜西红柿等蔬菜.还有各种野兽的肉,主要烤着吃煮着吃,生着吃,有简单的调料:盐等
住:茅草房,石室,木制宫殿,后期有砖瓦房.
行:走路,做马车牛车驴车,有的部族也骑马
7. 夏商周的汉服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
汉服中交领既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既人道,既方与正,而袖子,其实都是圆袂,既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所以,领是交领(从一开始的方形的矩领演化过来)右衽。袖是圆袂收祛,都是像一种图腾一样体现了文化的。汉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